碳匯林訊 蒼翠林海在呼倫貝爾大地上鋪展,56萬噸減排量即將進入全國碳市場,這片綠色寶藏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金色鑰匙。
近日,呼倫貝爾市第二個CCER造林碳匯項目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完成公示。繼首個項目后,該市再添一片近7萬畝的碳匯林,預計產生約5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量。
兩項目總面積近7萬畝,碳匯資源規模居內蒙古前列,標志著呼倫貝爾林草碳匯開發進入標準化、規;l展新階段。
一、全域碳匯體系成型,制度創新筑牢生態根基
呼倫貝爾市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碳匯開發管理體系。該市創新建立“五位一體”管理架構:工作組抓統籌、市林草局抓政策、碳匯局抓落實、碳匯中心抓技術、林業集團抓產品。
在制度設計上,形成“1+N+M”碳匯產業發展體系。以全市碳匯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為中心,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和林草濕碳匯監測評估試點建設實施方案為方向,四個試點旗市區的實施方案為落腳點。
這套體系解決了碳匯資源管理分散、開發標準不一的問題,為全區碳匯項目開發提供了“呼倫貝爾樣板”。
二、碳匯價值實現路徑,金融司法雙軌創新
呼倫貝爾市不斷拓寬生態價值轉化渠道。今年初,呼倫貝爾林業集團與呼倫貝爾農村商業銀行簽訂協議,通過CCER碳匯項目抵押方式獲批貸款500萬元,實現自治區首筆CCER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
在司法領域創新更引人注目。鄂溫克旗、根河市等五個旗區建立“生態司法+碳匯”工作機制,成功宣判多起以認購碳匯替代生態修復的訴訟案件。
2023年,該模式已在破壞生態環境案件中廣泛應用,違法主體通過購買碳匯履行生態修復責任,開創了生態司法實踐新路徑。
三、碳匯數據庫精準支撐,390個樣地摸清生態家底
精準監測是碳匯開發的基礎保障。呼倫貝爾市在額爾古納市、鄂倫春自治旗率先開展林草濕外業調查,布設390個監測樣地,建立碳匯資源統一底板數據庫。
該數據庫整合了林草碳匯開發儲備項目信息,為各旗縣級碳匯價值實現試點提供科學依據。
技術支撐體系持續強化。與中國林科院合作完成全域生態綠色核算,測算出2020年生態空間總價值量達12310.27億元/年,居全區首位。
聯合國家林草局規劃院、中科院等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草原碳匯方法學研究,推動《天然次生林修復碳匯項目方法學》通過國家評審。
四、固碳技術創新突破,百畝示范區減排增效
農用地固碳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7月中旬,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呼倫貝爾召開農用地碳匯潛力評估及減排固碳技術集成示范推進會,展示核心示范區創新成果。
在呼倫貝爾典型草原千畝核心示范區,通過施用有機肥結合補播技術的綜合措施,田間試驗數據顯示:
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提升10%30%
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5%10%
任務組已在全國13個省建立16個核心示范區,輻射推廣面積達100萬畝,溫室氣體減排率達10%以上。
五、雙試點示范引領,標準體系防控開發風險
呼倫貝爾通過試點建設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全市已創建4個旗縣級森林碳匯價值實現試點(阿榮旗、鄂溫克旗、額爾古納市、柴河林業局)。
在紅花爾基林業局設置林業可持續經營碳匯監測試點,額爾古納市獲批自治區草票制度試點地區。
風險防控機制同步完善。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旗市區碳匯項目開發和交易的指導意見(試行)》,全面推進碳匯項目標準化開發。
強化碳匯資源數據管控,嚴防資源流失和“跑馬圈地”風險。
林草碳匯量約占內蒙古的49%、全國的4.6%,這片綠色寶庫的價值正被重新定義。當額爾古納的監測人員穿行于390個樣地間,當農科專家在千畝示范區記錄下土壤固碳數據,呼倫貝爾的生態賬本正變得越來越厚實。
去年8月,呼倫貝爾林業集團與華能伊敏煤電公司簽下該市首筆碳匯交易,750萬元資金流入林場賬戶。金融機構、司法系統、科研院所紛紛加入這場綠色變革,碳匯從生態概念變為可計量、可交易、可抵押的綠色資產,呼倫貝爾模式正為全國林草碳匯開發寫下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