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來自11國的科學家們圍著一張衛星圖像熱烈討論,德國泥炭地恢復專家手中的土壤樣本與中國黃土高原的植被監測圖并排而列,碳匯技術的跨國界對話正在西安悄然重塑全球生態治理的邊界線。
2025年7月,西安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內,一場聚焦陸地生態系統增匯減排的暑期學校匯聚了來自中國、德國、俄羅斯、比利時等11個國家的44名青年科學家。他們在此共同探討碳匯技術的前沿突破與落地實踐。
“科學無國界,國際合作是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關鍵。”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歐洲處副處長劉寧在開幕式上強調。這場為期14天的學術活動,不僅成為技術展示的平臺,更促成了中歐碳匯監測技術聯合研發的多項合作意向。
國際平臺凝聚共識:介紹暑期學校的背景、參與國家和核心議題,突出其作為跨國合作平臺的價值。
德國泥炭地固碳技術:使用數據和案例說明德國在泥炭地恢復方面的技術創新與歐盟政策支持。
中國生態修復實踐:通過平川區案例展示中國在黃土高原的生態修復成果,包含具體數據和經濟效益分析。
技術聯合研發突破:列舉中歐在碳監測衛星、單木尺度模型等領域的合作項目與成果。
長效合作機制建立:總結暑期學校達成的合作意向及其對全球碳匯發展的意義。
1、國際平臺凝聚共識
在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碳匯技術已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路徑。2025年7月7日啟動的“陸地生態系統增匯減排與可持續發展”暑期學校,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主辦,是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資助的高規格學術活動。
來自德國、俄羅斯、比利時、泰國、韓國等國家的青年學者與中國研究人員齊聚西安,圍繞“碳匯提升、減排協同、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四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度交流。
該暑期學校通過專家講座、分組討論、科學考察和前沿技術訓練等多元形式,搭建起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國際合作平臺。地表過程與生態環境研究室主任王云強在致辭中呼吁學者們打破學科壁壘,共同守護藍色星球。
為期14天的密集研討中,歐洲泥炭地固碳技術與中國生態修復經驗的碰撞,為后續實質性合作奠定了基礎。這種面對面的學術交流,彌補了遠程合作的不足,讓技術轉移與聯合研發成為可能。
2、德國泥炭地固碳技術
歐洲國家在泥炭地恢復領域的研究走在前列。德國萊布尼茨農業工程與生物經濟研究所(ATB)帶來的“沼澤養殖”技術引起與會者廣泛關注。
該技術通過創新方式解決泥炭地回濕后的植物利用問題。研究人員借鑒植物纖維生產工藝,將回濕區域生長的植物加工再造,實現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的雙重目標。
2024年馬格德堡斯坦達爾應用科學大學的研究進一步驗證了泥炭地恢復的氣候效益。數據顯示,當將泥炭地地下水位提升至地表下0.1米時,可顯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頃泥炭地每年可抵消10至50噸碳當量。
歐盟政策也為泥炭地恢復提供了強大支持。2024年8月正式生效的《自然恢復法》要求成員國到2030年,恢復30%的排干泥炭地區域,其中至少四分之一需被重新濕潤。
杜克大學的研究還發現,泥炭沼澤中存在自然保護機制,通過積累酚類物質延緩分解,這一發現為全球泥炭地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3、中國生態修復實踐
中國學者在暑期學校展示了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的典型案例。平川區國家儲備林項目生動詮釋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路徑。
該項目位于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規劃總面積45萬畝。截至2025年,已累計完成國土綠化30.7萬畝,森林覆蓋率從3.36%提高到4.41%。項目實施后,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50萬噸以上,固碳10萬噸以上。
項目創新性地引入經濟樹種文冠果,規劃建設20萬畝產業園。平川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吉迪算了一筆經濟賬:進入盛果期后,每畝經濟效益可達1800元,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在碳匯監測與管理方面,平川區2022年成立甘肅省首家林業碳匯發展中心,并于2024年6月試運行林草碳匯智慧管理平臺。該平臺通過“天地空”監測手段,對林草碳匯量實施精準監測核算。
平川區林業碳匯發展中心主任萬康表示:“目前正進行碳匯量監測核算,爭取今年完成首期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這一實踐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修復提供了寶貴經驗。
4、技術聯合研發突破
暑期學校期間,中歐學者在碳匯監測技術領域達成多項合作意向。德國馬格德堡斯坦達爾應用科學大學的泥炭地水位調控技術與中國科學院的高分辨率遙感監測能力形成優勢互補。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岳躍民研究員的團隊已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開展實質性合作。他們共同承擔的“融合高分辨率遙感與深度學習的森林碳匯精準監測”項目,致力于構建單木水平碳匯計量模型。
該項目是中科院國際伙伴計劃-全球共性挑戰專項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提升我國碳中和及生態碳匯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為國家生態工程優化布局及“雙碳”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2023年9月,中歐溫室氣體衛星監測合作專家會議進一步推動技術協作。雙方科學家探討了中國下一代碳監測衛星(TanSat-2)和歐盟下一代碳監測衛星(CO2M)的協同觀測方案,為全球碳盤點提供技術支持。
岳躍民研究員因此獲得“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其團隊與歐洲學者合作發表的成果多次登上《NatureSustainability》等頂級期刊。
5、長效合作機制建立
本次暑期學校超越了一般學術交流的范疇,建立了中歐碳匯技術合作的長效機制。基于暑期學校的交流成果,中德研究團隊計劃在三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在技術研發層面,泥炭地水位智能調控系統與遙感監測技術的融合將成為重點。德國在泥炭地恢復的實踐經驗與中國在遙感監測方面的技術優勢形成互補。
在數據共享層面,中歐碳衛星協同觀測計劃取得突破性進展。雙方將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TanSat與CO2M衛星數據的互認共享,提升全球碳盤點精度。
在生態應用層面,黃土高原與阿爾卑斯山退化生態系統修復經驗互鑒項目啟動。位于陜西神木市的黃河驛站-鳳凰濕地項目已形成“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其治理模式被納入生態環境部典型案例庫,為歐洲類似生態脆弱區治理提供參考。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陳驥研究員在主持閉幕式時表示:“本次暑期學校為青年學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建立合作的平臺,將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西安的教室里,德國植被生態學家手中的泥炭樣本與平川區林場的土壤監測數據被并排投影在屏幕上。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遙感專家快速記錄著兩組數據的交叉點——這正是中歐碳匯監測技術聯合攻關的關鍵參數。
隨著歐盟《自然恢復法》實施與中國“雙碳”目標推進,泥炭地與干旱區生態修復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共同語言。正如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李力處長所言:“我們修復的不只是土地本身,更是人類與自然的對話通道。”
這場跨越洲際的學術對話,正在讓曾經分隔的碳匯技術版圖在西安實現無縫連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