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在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一片隱藏于海岸帶的“藍色寶藏”正引發全球關注——它就是藍碳生態系統。隨著2025海南國際藍碳論壇的盛大開幕,中國正式宣布將藍碳納入“十五五”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標志著藍碳從科學概念邁向國家戰略。這片覆蓋全球海洋不足0.5%面積的生態區域,卻封存著海洋沉積物50%以上的碳,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自然解決方案。
一、中國藍碳戰略:從地方實踐到國家行動
1.“十五五”規劃的政策突破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在海南藍碳論壇上宣布,藍碳將作為核心要素納入“十五五”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這一戰略布局包含四大支柱:
生態修復筑基:通過紅樹林、海草床等生態系統修復筑牢藍色碳庫
技術標準攻堅:建立科學核算體系,攻克碳匯監測認證難題
國際規則參與:主導制定全球藍碳標準,提升中國話語權
海南先行先試:依托自貿港政策打造藍碳國際示范區
2.海南的“藍色引擎”實踐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已修復紅樹林7.8萬畝,帶動東寨港保護區珍稀鳥類數量創歷史新高。2025年恰逢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省政府將藍碳定位為“藍色引擎”,計劃通過三大舉措建設海洋強省:
搭建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聚合全球科研力量
推動與印尼、巴西等國簽署碳匯合作協議
創新藍碳金融產品,探索碳匯質押融資
二、科學前沿:紅樹林碳匯機制突破與全球數據革新
1.中國紅樹林固碳密碼破解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團隊在湛江紅樹林區取得重大發現:
礦物保護效應:無定形氧化鐵與微生物殘體碳積累呈正相關,解釋了紅樹林土壤超高碳密度(平均170.93噸/公頃)的成因
樹種選擇奧秘:秋茄(*Kandeliaobovata*)人工林促進細菌/真菌豐度提升,微生物殘體碳積累顯著優于無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
營養級聯效應:廣東惠東研究證實,營養物質→微生物群落→土壤肥力→紅樹生物量形成四級正向循環
2.非洲藍碳“數據黑洞”填補
葡萄牙團隊在毛里塔尼亞Bancd’Arguin國家公園的突破性研究顛覆認知:
碳源自給率:海草沉積物中99%碳源來自自身組織(*Cymodoceanodosa*),避免全球碳核算“雙重計數”
極端事件擾動:1755年里斯本海嘯沉積層導致碳儲量測算偏差,校正后潮間帶碳儲量升至35.5噸碳/公頃
儲量重估沖擊:研究發現該區域實際碳儲量較UNESCO原估值低30倍,凸顯實地測量的緊迫性
三、標準之戰:藍碳國際規則制定中的中國方案
在海南論壇的“藍碳增匯技術、標準及應用”分論壇上,海南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黃鵬直擊行業痛點:“沒有統一標準,碳匯交易就是空中樓閣”。面對生態系統差異大、核算規范不協同等挑戰,中國提出破局三策:
1.標準體系創新
本土化筑基:海南已發布《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推動“湛江經驗”上升為國家標準
eDNA技術賦能:借鑒毛里塔尼亞研究的沉積環境DNA溯源法,開發碳源精準核查工具
社區協同監測:推廣印尼模式,將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納入驗證體系
2.國際合作突破
論壇期間中印尼簽署戰略協議,共推兩大機制:
紅樹林碳匯互認:對接印尼國家碳核算系統(基線減排1.74億噸CO₂)
技術聯合攻關:針對潮汐濕地修復方法學(VM0033)爭議,共建第三方審計機制
正如海南藍碳青年倡議所昭示:“每公頃紅樹林不僅固存170噸碳,更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解的密碼”。這場藍色革命需要的不僅是技術突破與資本涌入,更是對海洋敬畏的文明覺醒——畢竟,拯救氣候的鑰匙,或許就藏在波濤之下的沉積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