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一片光伏板在威斯康星州的陽光下轉動,背后是五座制造基地的碳足跡正被悄然改寫。
美國電力管理巨頭伊頓(Eaton)與威斯康星州能源企業We Energies聯手啟動4兆瓦光伏電站建設,預計2026年投產后,可滿足伊頓在該州五大制造基地30%的年度電力需求,推動整體碳排放下降58%。該項目不僅是企業清潔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更折射出美國工業州在“高碳電力結構”困境中突圍的迫切性。
一、高碳之州:項目落地的能源困局
威斯康星州長期依賴化石能源,2024年其電力結構中燃煤與天然氣占比高達66%,而低碳電力僅占25%,其中太陽能貢獻僅約4%。該州人均年用電量達12,158千瓦時,遠超全美平均水平,但低碳電力供應能力卻持續下滑——較2012年人均減少323千瓦時。
在此背景下,伊頓的五大制造基地面臨嚴峻的減碳壓力。傳統電網供電的碳排放系數達464克CO₂/千瓦時,成為生產環節的“隱形碳包袱”。此次自建光伏電站,正是企業主動打破區域能源桎梏的戰略選擇。
二、光伏破局:4兆瓦電站如何撬動58%減排
根據規劃,這座4兆瓦電站年發電量預計超800萬千瓦時。參照伊頓在北卡羅來納州同類項目的減排效能——5兆瓦電站年發電2000萬千瓦時,可抵消2900輛乘用車的碳排放,此電站建成后年減碳量約達5800噸。
這一清潔電力將直接接入伊頓位于威斯康星的五大工廠,覆蓋其30%的用電需求。結合能效升級與工藝優化,最終實現基地級碳排放強度降低58%。項目采用“就地發電+就地消納”模式,規避了該州電網低碳電力稀缺和跨區域輸電損耗的雙重瓶頸。
三、企業級光伏的“威斯康星樣本”:從購電到造電
區別于單純購買綠電證書的常規減碳路徑,伊頓選擇與本土能源商We Energies共建電站,開創了制造企業“深度參與能源生產”的新模式。該合作凸顯三重突破性價值:
1.成本可控:光伏建設成本持續走低,參照印度Waaree公司2025年Q1財報,其光伏組件營收暴漲22%,折射出全球光伏產能擴張帶來的降本紅利;
2.電網減壓:在威斯康星州人均用電下降但仍處高位的背景下,分布式電站可緩解主干電網負荷;
3.政策避險:規避該州低碳電力政策波動風險,掌握減排主動權。
四、工業減碳的連鎖效應:從工廠到供應鏈
伊頓項目可能引發區域產業低碳轉型的“多米諾效應”。威斯康星州制造業密集,但當前太陽能貢獻率僅4%,發展空間巨大。該電站若成功投運,將提供可復制的技術和管理范式,例如:
柔性并網技術:解決光伏間歇性供電與工業連續生產的矛盾;
綠電認證體系:為供應鏈企業提供可追溯的低碳原料憑證;
投資模板:參照Waaree公司近期獲批的275億盧比(約合3.3億美元)光伏擴產計劃,制造業資本向清潔能源傾斜的趨勢已加速顯現。
五、挑戰與未來:高碳州的綠色逆襲之路
項目背后仍存隱憂:威斯康星州核能發電波動大(2013–2014年驟降4.8 TWh),且政策對可再生能源激勵有限。要實現深度脫碳,伊頓需進一步探索:
與州內風電/水電耦合:利用該州潛在的風電資源(當前僅占3%);
綠電采購補充:在自有電站基礎上,采購外部綠電填平剩余70%用電缺口;
技術迭代:引入儲能系統平抑光伏波動,參考內華達州27%太陽能占比的調峰經驗。
當威斯康星州的陽光照進車間,伊頓的制造基地正從“能源消費者”轉變為“碳秩序重構者”。
這座4兆瓦電站不僅是企業減碳的基建支點,更向全球工業州發出宣言:即使身處化石能源腹地,仍可憑技術與合作撕開高碳鐵幕——因為真正的零碳未來,從不等待電網的漸變,而始于工廠屋頂的第一縷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