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黑龍江省作為生態資源大省,正積極探索將廣袤森林、濕地、黑土蘊含的巨大生態價值,特別是碳匯價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專家提出的“四庫聯動”(水庫、碳庫、糧庫、錢庫)路徑,與借鑒浙江“麗水山耕”品牌模式相結合,為破解寒地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難題提供了創新思路,旨在構建“保護-開發-增值-再保護”的生態利潤反哺閉環,讓冰天雪地也能成為“綠色金礦”。
“四庫聯動”:解鎖寒地生態資源的金鑰匙
黑龍江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強調“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于一身的大寶庫”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四庫”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聯動開發:
1.“水庫”涵養根基:
茂密的森林與廣袤濕地是天然的水源涵養地,保障水資源安全與水質清潔,是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
2.“碳庫”孕育新機:
森林、濕地、土壤(包括黑土區侵蝕溝治理區域)強大的固碳能力是寶貴的碳匯資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資產,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壓艙石”。黑龍江已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林業碳匯交易體系,推出“龍江綠碳”品牌,并完成首批交易(4.285萬噸,428.5萬元)。黑土區侵蝕溝治理項目也成功實現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含碳匯)交易(總金額682萬元)。
3.“糧庫”保障安全:
廣袤肥沃的黑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命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四庫”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支撐。
4.“錢庫”兌現價值:
最終目標是打通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通道,讓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生態紅利惠及百姓民生。
借鑒“麗水山耕”:品牌賦能,打通價值轉化“最后一公里”
如何讓分散的生態資源,特別是碳匯這類“無形”產品,形成市場影響力和溢價能力?黑龍江將目光投向了浙江麗水的成功實踐——“麗水山耕”區域公用品牌模式。
黑龍江省碳匯技術協同創新體系首席專家、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黃穎利指出,“麗水山耕”的核心啟示在于:
1.區域公用品牌統領:由政府背書,協會注冊,國有公司運營,打造覆蓋全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如構想中的黑龍江版“山耕”品牌)。這解決了單個主體、單類產品“小而散”、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
2.“母子品牌”協同發展:公用品牌作為“母品牌”提供公信力和平臺支撐,嚴格準入的本地優質農產品、碳匯產品等作為“子品牌”,實行“雙商標”運作。母品牌帶子品牌,顯著提升產品信譽度和附加值。麗水733家企業加入后,產品溢價超30%,銷售額破百億元。
3.全程追溯與標準化:建立嚴格的生態產品標準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如二維碼溯源),解決消費者信任問題,確保生態精品屬性。
4.全產業鏈整合:打通生產、加工、檢測、認證、營銷(線上線下融合)、金融等環節,構建品牌生態圈。利用電商平臺、農旅融合(如結合冰雪旅游、森林康養)拓展銷路。
構建閉環:“四庫”開發反哺生態修復的龍江路徑
借鑒“麗水山耕”經驗,結合“四庫聯動”理念,黃穎利教授為黑龍江設計了三步走的生態價值轉化閉環路徑:
1.算清生態賬:運用V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方法,科學量化森林、濕地等提供的供給服務(林產品、水產品)、調節服務(固碳釋氧、水源涵養)、文化服務(生態旅游、康養)價值。這是生態資源資本化的前提。例如,大興安嶺寒溫帶林區的碳匯能力通過全國首單寒溫帶碳匯指數保險得到了金融化的風險保障和量化支撐。
2.搭建轉化橋:
品牌化:培育類似“麗水山耕”的省級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整合林下經濟產品(山珍、藥材)、綠色糧油、碳匯(“龍江綠碳”)、生態旅游等。
平臺化:利用已建成的黑龍江省林業碳匯項目管理平臺和黑龍江省碳匯交易平臺,推動碳匯等生態產品便捷交易。探索“碳匯貸”等綠色金融產品(如長島以海草床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將生態資產轉化為融資能力。
多元化消納:拓展碳匯應用場景,如司法替代性修復(已簽協作協議)、大型活動碳中和(如服務亞冬會)、企業社會責任購買等。
3.建立循環機:這是閉環形成的關鍵。從生態產業開發產生的凈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專項反哺到森林撫育、濕地修復、黑土地保護(如侵蝕溝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修復與管護領域。例如,貴州單株碳匯項目讓農民增收后主動補種樹苗,山東長島用碳匯收益擴大海草床修復。黑龍江黑土區侵蝕溝治理交易收益也用于后續專業化管護和“以溝治溝”。這確保了生態保護的可持續資金投入,形成“保護得越好->生態產品(碳匯)價值越高->開發收益越大->反哺修復投入越多->生態系統更健康”的正向循環。
龍江實踐:寒地碳匯經濟蓄勢待發
黑龍江的探索已初顯成效,為全國寒地生態價值轉化提供樣板:
交易體系領跑:全國首個省級林業碳匯交易體系及配套政策、方法學(如FCS模型)、碳匯“一張圖”奠定堅實基礎。
金融創新突破:碳匯指數保險、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碳匯貸等綠色金融工具不斷涌現,降低風險,盤活資產。
區域協同初探:“龍江綠碳”品牌積極對接深圳、海南等交易平臺,尋求更大市場空間。
未來展望:繪就生態與經濟共贏的龍江畫卷
黑龍江依托“四庫聯動”理論指引,借鑒“麗水山耕”品牌精髓,通過科學核算生態賬、搭建高效轉化橋、建立利潤反哺循環機,正在走出一條具有寒地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隨著品牌效應的形成、交易市場的活躍、循環機制的完善,沉睡的“碳庫”將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的“錢庫”,讓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真正成為龍江振興的“金色招牌”和人民致富的“綠色銀行”,為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和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龍江智慧與力量。
|